站内搜索
关键词
范围
回归经典,追寻本真
——《经典常谈》读书心得
作者:□黎迅菲
查看:89   


提起朱自清先生,我自然而然地想到《荷塘月色》,想到《背影》,想到《匆匆》。在《经典常谈》一书中,朱自清先生将中国传统经典用白话的方式进行了简要的概述,从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开始讲起,谈春秋战国,谈诸子百家,谈辞赋诗文,深入浅出。本书篇幅短小,却精悍有力,足以使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所知,燃起兴趣。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,把这本书当做一只船,航到经典的海里去。

朱自清先生所采之博、所择之精,所涵盖的经典皆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作,这对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大有裨益。如作者序里所说:中等以上的教育里,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。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,而在文化。由此可见,阅读经典的必要之处。他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尝试将经典论著进行大众化的普及,进而提升国民素质。

开卷有益,是长辈对我从小念叨到大的话题。大抵是生性贪玩的缘故,书中吸引我的,还是那些色彩斑斓的插图。经典著作里的金子是文字,是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,画龙点睛的插画不是必要的存在,但至少,那时候的我对所谓的经典谈不上喜爱,更不论读不读得懂了。谈到经典,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与我纠葛颇深的唐诗宋词。小的时候,手上拿着撕不烂的诗词卡会赢得大人的夸赞,若能将古诗背诵出来,会得到一块巧克力或一颗奶糖。尽管年纪小小,读不懂杜甫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,读不懂苏东坡“把酒问青天”的豪情万丈,更无法体会到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的境界,但经典的根,也算是浅浅地埋下了。

“有了现成的歌儿,就可借他人的酒杯,浇自己块垒;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,也足可消愁解闷。”尽管才疏学浅,但目睹到烟雨朦胧的西湖时,脑海中的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还是会不期而至。阅读经典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不是一鸣惊人的爆发,而是水滴石穿、绳锯木断的积累,从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,成长为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。

课业的繁重反倒好像让长大了一点的我离经典更远了一些,以前是五三或者天利,现在有刑法民法,少得可怜的碎片化阅读时间,在经典面前有点拿不出手的窘迫滋味。于是转过头来一边感谢、一边怀念那些小时候被半强制、半鼓励读过的经典,像是西游水浒,还有囫囵吞枣的《史记》。

依稀记得有人说过,所有生吞硬嚼咽下去的经典,都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愫,在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、伏脉千里。这些经典的存在像是生命燃烧过后留下的痕迹,穿越时空,让我们有机会和才高八斗的作者心灵相通。

比起说《经典常谈》是阅读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入门,我更倾向于说,这本书重新燃起了我阅读经典文学的内心火焰,引导着常常感觉时间捉襟见肘的我平静下来,捧起经典的书卷。

东莞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
本期已有35941次访问,全刊已有1216548次访问